2025年是湖南磁電成立三十周年。我看著“熱烈慶祝湖南磁電成立三十周年”的橫幅,腦海里涌現出當年自己進廠后的點點滴滴。
1996年9月1日,當23名應屆畢業生懷揣夢想走進這里時,磁鐵成型的奧秘還是這群年輕人眼中的“黑科技”。如今,我已從壓機操作工成長為質量管理者,用雙手丈量了湖南磁電發展的每一步。
成型歲月:黑鐵與熱血的交響
(1996-1999)
我至今記得1996年第一個月的計件工資:576元,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兩倍的收入。我天生手掌寬大,單手取片的絕活讓我成為車間明星,更與徐敏、匡湘娟等工友進行“千片競賽”:開展從定額1000片/班到1400片/班的競賽。班與班之間“較勁”的背后,是湖南磁電第一批操作工自發圍繞高質高效開展的工作能力比拼。我們不僅會壓片,還會掰檢、調機,甚至和機修一起排查故障。
瓦磁試驗的破冰時刻是1998年,湖南磁電首臺瓦磁驗證壓機啟動,我與方總日夜蹲守現場。那是我第一次知道,磁鐵還能彎成弧形。
成品車間:青春沒有“逃兵”
(1999-2007)
從一線工→裝箱員→檢驗員,我在成品車間完成了“全崗位歷練”。師傅陳細華傳授的檢驗標準,我至今倒背如流。最難忘的是那群“傻干”的年輕人,晚班接白班,干到中午發貨完才走,沒人喊累,更沒人談條件。這種任務高于一切的精神,成為湖南磁電早期團隊文化的縮影。
外派十二年:質量管理的淬煉
(2007-2019)
2007年調入品保部后,我開啟12年外派生涯。不論在石門還是昆鋼,當時那里的領導和員工都很喜歡我,特別是在昆鋼。有一次,晚班檢驗員由于生病不能到崗,為了能順利發貨,我臨時當了一晚上檢驗員,第二天仍正常上班,正常完成過程質量和所有發貨工作。當時的生產總監在昆鋼的大會上說:“湖南磁電為什么做的好,你們看看王工的工作干勁,這就是航天人的精神,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。”當我要從昆鋼回到石門時,昆鋼的同事們都依依不舍,至今還有很多同事一直保持聯系。
如今,我已從車間的一線員工走到了管理崗位。不管在哪,只要公司有需要,我依舊會不顧一切奮力向前沖。
三十年前,我們是一粒種子與一片沃土;三十年后,我們已是彼此年輪中不可分割的部分。在湖南磁電的工作旅程教會我:真正的成長,從來不是單打獨斗,而是在集體的土壤里,讓自己活成盛開的花朵。我衷心祝愿湖南磁電越走越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