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7801研究所攻堅克難的關鍵期,原制造部機加車間鉗工小李、小劉以“從零開始”的魄力,主動響應組織安排,從深耕多年的精密裝配崗位轉戰制作精密線圈的新領域。
作為干了多年的機加鉗工,他們的雙手早已磨出厚厚的老繭,游標卡尺、銼刀、銑床是最熟悉的伙伴。這兩位曾以0.01毫米裝配精度聞名的“鋼鐵裁縫”,僅用不到90天的時間就完成從“萌新”到“骨干”的蛻變。
從零開始,甘當學徒。精密線圈的繞制精度要求高,稍有不慎就會導致信號衰減。面對陌生的繞線機、看不懂的參數表,小李、小劉作為剛入行的學徒,一切從頭學起,白天跟著師傅一步步學操作,翻資料、記筆記,把關鍵參數和操作要點記牢。為盡快掌握技能、跟上生產節奏,兩人主動利用工余時間加班加點練習排纖技巧,記錄每一處失誤并請教師傅分析原因。有一次,小李為攻克層間的過渡,連續堅守深夜,放棄周末休息時間,用報廢纖芯反復試驗,直到能精準感知纖絲的細微張力變化,獨立完成一只測試損耗值達標的精密線圈。
用鉗工的辦法攻克技術難關。鉗工的嚴謹讓他們養成了“不放過任何細節”的習慣。精密線圈對溫度、濕度、張力都有著嚴格要求。遇到繞制不均勻的問題,他們會像修配零件一樣,一遍遍調整繞環機的參數,直到達標。小劉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鉗工,將扎實的機械加工和維修技能靈活運用到新崗位中,他運用卡尺、百分表等量具對工裝進行周期性檢測,及時發現問題,針對這些故障類型,采用鉗工技藝對間隙進行精密調整,嚴控關鍵部位精度,有效延長了工裝使用壽命。短短不到三個月時間他們已經能獨立繞制合格的精密線圈。如今,兩人的工作臺從放滿工具的鉗工臺換成了恒溫恒濕的潔凈間,但那份對技術的執著從未改變。這兩位“雙料工匠”用行動證明,真正的匠人從不受限于工具。
|